较欧亚大山猫体型小,身体较修长,脚小,毛短,耳端鬃毛较不发达;体色由浅黄到褐色,有暗褐或黑色斑点或条纹,耳后大部分为黑色、耳尖端有黑色丛毛,尾短,末端背面亦为黑色;头躯干长65~105公分,尾长11~19公分,肩高45~58公分,体重4.1~15.3公斤。
加拿大南部到墨西哥中部。
栖地较欧亚大山猫多样,可居住在森林、半沙漠地区、灌丛,以密植被中的树洞或石缝为窝,主要于夜晚在地面活动,但会爬树,一晚的活动距离约3~10公里,食物包括小兽类、兔和鸟,冬天有时也会吃较大的鹿;族群密度约达每2.6~18.4平方公里1只,雄兽最小活动范围约5平方公里,平均约42.1平方公里,雌兽最小活动范围约1平方公里,平均约19.3平方公里,同性活动范围不重迭,但雌雄兽活动范围重迭;除生殖季外,通常单独活动,雌兽春天时生产一胎,但年轻的个体或春天生的幼兽夭折后,夏秋时还可能有一生产高峯,发情周期约 44天,怀孕期60~70天,一胎1~6仔,通常生3仔,出生时体重283~368公克,9~10天睁眼,2个月断奶,3~5个月随母兽外出觅食,冬天离开母兽,雌兽1岁性成熟,雄兽则到第二年才可能交配,圈养下寿命可达32年4个月。同样地,因为会捕食狩猎动物、牲畜或为利用皮毛而被捕捉,数量减少,目前属于〈华盛顿公约〉附录二的物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