鲻(乌鱼)

【鲻(乌鱼)】基础信息( 学名,英文)

词语
英文 Grey Mullet
学名 Mugil cephalus (Linnaeus, 1758)
繁体 鯔(烏魚)

【鲻(乌鱼)】介绍

体延长;体青灰色;无背隆脊;脂眼睑特别发达;胸鳍基部有一蓝斑;唇薄具唇齿;侧线13~15条,为侧线数最多者;稚鱼为圆鳞,成鱼具栉鳞;体长可达60公分。

【分布】

全世界北半球至南半球温带海域,也就是北纬42度至南纬42度之间的海域。

【生活习性】

乌鱼的成鱼喜栖息于沙泥底质之混浊水域,以摄食底部碎屑及藻类为主,属草食性,而其仔稚鱼则以底栖性甲壳类如桡脚、端脚、虾幼虫等为主,属肉食性,其幼鱼的食性则介于成鱼及仔稚鱼间,属杂食性。乌鱼具有似鸡的沙囊胃,可磨碎藻类而消化之。乌鱼喜爱的最适水温为摄氏20~24℃,可适应海水及淡水的生活,属广盐性鱼类。体表具有发达的神经网路,尤其每个鳞片的深沟连结成的侧线数达13~15条是鱼类世界中侧线最发达的,这有助于牠在混浊水中侦测食物及逃避攻击之用。乌鱼的产卵回游始终是有几许的神秘感,鲜为大众所知,一直是个谜,由于台海两岸之间的阻隔50多年,更使得探密的工作在迟缓中进行。省产乌鱼达36公分以上者,于每年10~11月就已成熟,到11~12月间就有些已排精或卵,而由大陆洄游来的乌鱼则在12~1月间排精或卵,两个族群的产卵期相差15~30天,因此才会有乌鱼群未来时,何以沿岸已出现大量乌鱼苗呢?若由台湾沿岸的年平均水温比中国沿岸高出3.1℃看来,就可找到省产乌鱼,比大陆沿岸乌鱼早熟之答案,也揭开乌鱼苗提前报到的谜底。每年11月至翌年3月,是乌鱼苗的产期,省产乌鱼苗是从11~1月俗称乌仔或牛屎乌;而大陆洄游而至的乌鱼,其鱼苗出现于1~3月,俗称正乌或大金鳞苗。牠们所产下的鱼苗,随着黑潮支流往北游去,沿途会有些进入盐度较低的河口或港湾定居,有些则继续向北游去而直抵大陆沿岸栖息,甚至进入大陆的河川、湖泊定居,等待第二年冬季鱼体成熟时,则会因适温及产卵而集结成群,逐渐向南洄游,在冬至前后十天返抵原产地──台湾西南沿海,进行传宗接代事宜,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,这就是着名的乌鱼返乡或产卵洄游,其所衍生的许多情怀,正让我们回味无穷与思索。

热门词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