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。
出处:全唐文.卷六七五.白居易仆始生六、七月时,乳母抱弄於书屏下,有指「无」字、「之」字示仆者,仆虽口未能言,心已默识。后有问此二字者,虽百十其试,而指之不差。则仆宿习之缘,已在文字中矣。及五、六岁,便学为诗;九岁,谙识声韵;十五、六始知有进士,苦节读书;二十已来,昼课赋,夜课书。间又课诗,不遑寝息矣,以至於口舌成疮,手肘成胝。既壮,而肤革不丰盈,未老而齿发早衰白,瞥瞥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,动以万数,盖以苦学力文所致。
宋.刘辰翁〈敏斋记〉:「人未有非敏者也,虽有下愚之人,手不能方圆,目不识之无;及其得於博也,彩色电转,狂呼鹘视,枭未成而脱,诸口如取。虽有离娄之目力,鈃桑之心计,或不能及也。」 明.杨基〈寄林训导谟〉诗:「漠室山河终混一,秦城楼阁易黄昏。平生不识之无字,也学相如与卖文。」 清.黄景仁〈除夕述怀〉诗:「有儿名乙生,废学增痴憨。曾不识之无,但索梨与柑。」 《花月痕》第二三回:「心不辨菽麦,目不识之无。」
脱盲教育就要不识之无的民众,从此能读能写。 连这种兴学的事他都要反对,难怪会遭到不识之无之讥了。 这个国家有太多不识之无的人,致使种种政策无法顺利推展。 更多句子 ++